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Tempus per Annum

Tempus per Annum,就是我們目前禮儀節期中的常年期。

按1969年聖禮部頒布教會禮儀年及年曆總論(43-44)的指示,常年期可分為兩個階段:

除了那些各自獨有的特性外,每年有33或34周,在這一段時間內,雖不具體慶祝基督的某個奧跡,然而卻慶祝基督所有的奧跡,尤其是主日。這樣時期的稱之為常年期。

常年期從第一、第六主日後的星期一開始直到聖灰瞻禮前的星期二為止;又從聖神降臨節后的星期一開始到將臨期第一主日前的第一晚禱為止。

的確,梵二前也有所謂的禮儀節期,但是具體的安排與稱呼卻迥然不同。

如主顯節後,舊稱主顯節後的第一主日,二主日等。

又如在封齋期 — 四旬期 — 前有所謂的Septuagesima、Sexagesiam和Quinquagesima,本身的意義為,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在禮儀中表示復活節前的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即舊稱封齋期前的第三主日、二和一主日。

再如,聖神降臨後的主日節稱聖神降臨節后的第一、二、三主日等,按現在的安排,聖神降臨節后,就是常年期第二階段的開始,故以常年期第XX主日而稱呼之。

但是,梵二前禮儀年的安排及其結構蘊藏著很深的神學意義,上世紀末,一位非常著名的禮儀先驅Pius Parsch神父,在其著作《恩寵的教會年》中指出:聖神降臨節后的主日具有不同的意義。就其讀經的內容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

我們現在的禮儀節期安排及結構是否依舊保持著原來的神學意義,就不得而知了。

重新開始

好吧,因為筆者的個人網站,因為不知道的原因,而被取消了服務。

意思是,筆者所撰寫的網誌文章,以及筆者自己編輯的禮儀書作品,都因為網站取消了服務的原因而永遠消失了。

所以,筆者決定要重新開始。

首先,筆者在Google Sites創建了一個全新的英文個人網站,而我的中文個人網站就決定用GitHub Pages配搭Jekyll建站工具去建立,因為方便筆者可以簡單用Markdown語言去發佈網誌文章。

本身筆者打算嘗試使用Hugo建站工具,因為Hugo本身就是以簡單靜態網站目標,每一篇文章都是以上述提過的Markdown語言記錄,簡單方便,而且筆者的網站都是比較偏簡單靜態,但不過安裝Hugo是比較上複雜些少,因為你要在你的電腦輸入指令才可以安裝Hugo,筆者為了不想那麼麻煩,最後決定用最簡單的Jekyll建站工具去建立我的中文個人網站。

關於在GitHub Pages寄存網頁,因為GitHub Pages是一個寄存靜態網頁的首選網頁寄存服務,只需要建立你的GitHub帳戶就可以了,而且是免費的。關於如何在GitHub Pages寄存你的網頁,筆者將來容後再作文章詳細講解。

幸好的是,筆者之前所撰寫的網誌文章,在網站時光機Web Archive是有存檔的,所以筆者預計在這幾日內會重新發佈之前的網誌文章。